彩票网站

当前位置: 学院彩票网站 > 学生工作 > 近期活动 > 正文

实践日记|除了风景,留在心里的还有那些人和事

【发布日期:2018-07-29】  作者:     点击数: 

经过为期13天的活动,2支拍摄组、1支宣传组,师生共25人组成的梅州队的全体行程至7月28日晚顺利告终。“梅州”一词,此后将成为我们一行人的共鸣。

除了沿路风景,我们带走的,还有能够激起心中涟漪的,一些人,和事。

(作者:章安仪)

(拍摄:吴雪婷)

北联,两个本来陌生的字眼,在短短三天的时间里变得亲切而厚重。在这个七月盛夏,我们带着大大小小的摄像器材,带着未知与好奇,带着对先烈的敬仰,走进了北联村的小小世界。

在三天的走访和拍摄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村里的发展——施工队在村里来回往返,平稳的环村公路渐渐延伸;村里的红色旅游产业也初现苗头,“爱敬居”、“诚怡公祠”等一批红色遗址前已经竖起了一块块标示牌,屋内挂起了烈士的生平介绍,书记向我们一一展示游击队员故居内的物品,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被挖掘出来。走在北联村这些大大小小的红色遗址间,听着当地村民讲述被尘封多年的红色故事,当时的一帧帧画面被还原在眼前。

给我触动最深的是村里九十多岁的一位老奶奶。作为游击队后勤兵的她,在当年游击队员们住过的老房子里,和我们讲述了当时的一些生活细节,让那些本来遥远而陌生的历史变得立体生动。采访结束后,奶奶迟迟不肯回家,坚持要和我们聊天,让每个人都倍感亲切。

在北联村的这几天里,打动我们的还有当地人的淳朴热情。对于我们这几个外来者,村民们不问由来,对我们的采访有问必答,毫不推脱地配合我们的拍摄,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回家吃饭,为我们介绍当地的遗址和故事。这片土地孕育出的风土人情,就此深深地烙在了我们一行人的记忆里。

时间虽短,记忆犹长,收获更大。走访中所遇的生动细节让历史跳脱出科教书上的一行行文字,来到眼前,让我们以另一种方式走近了那段红色岁月。同时,我们在拍摄和采访上的专业能力也有所提升。旅途中的舟车劳顿,烈日下的挥汗如雨,一切都值得。而北联,从此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也不再是座落山中的无名村落,而是我们心中承载着红色故事的土地,是亲切而厚重的大大世界。

(作者:陈胜伟)

(拍摄:邓纯榕)

专题片拍摄之初的直观感受就是“难”。

由于坐落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每次进村都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车程。车子在山脚下的公路迂回穿行,只是为了到达相望不远处的村子——中兰村。

25号清晨六点,我们便从梅州市区出发前往中兰村。在车上简单就餐后,随着车子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抵达目的地。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南下广东,就曾到达过中兰村所在的大埔县,并在此与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队激战。当天的拍摄任务就是跟随村里的干部一起上山,找寻当年南昌起义的起义军以及中兰村军民在大埔战斗过的遗迹。

上山的路途很艰难,五六十度的陡坡布满沙石,稀疏地生长着一些灌木和杂草。单是向上爬,对于我们来说就足够吃力,再加上拍摄用的设备和随身物品的重量,登山难度更是提高了不少。但没有其他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压低身子,用手拽着或是脚踩着草根,慢慢向上爬。到达坡顶时已经汗透衣衫了。

如此反复地爬上爬下,翻过几座山头,才终于找到了当年起义军战斗时留下的裹着泥土的子弹,这才算是给这天的拍摄留下了一个满意的交代。在山顶处,村里的干部指着远处的山头,给我们讲述当年两军交战时的位置分布。看着眼前已经被茂密树木遮盖住的山谷,依稀可想象当年的峥嵘岁月。

专题片中还包括对村民的采访。其中有村中高寿的百岁老人、前任的村书记等。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前期查阅参考文献中提到的“小鬼班”。他们是由粤闽赣边人民解放军总队长刘永生组织的警卫班,年仅十四五岁,就活跃于在粤闽赣参与解放战争。他们就像一个又一个小兵张嘎,虽然年幼,却机智勇敢,已经有了直面战争的勇气。大埔县博物馆里就保留有他们的合照,虽然跨越70年的时间,他们的面貌还依旧清晰,生命也永久鲜活。

通过采访前任村书记,我们从他家找到了一些记载当年历史却被尘封多年的史料。至此我们不禁感慨,所有的辛苦并没有白费。尘封住的只是书籍,拂去尘埃,历史还将重见天日。

起初来到中兰村拍摄红色专题片,我对中兰村了解的并不多。只是把它当做这次梅州实践中的一次简单的任务来完成,并没有去思考这个专题片背后潜在的意义。对于中兰村红色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是在拍摄的过程中加深的。特别是站在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下,俯瞰远处的大埔县城时。看着阳光透过云的间隙,透射下来,照在城区间,气氛在此刻十分宁静、肃穆。方才思索这个拍摄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挖掘和记录——挖掘出已经随着亲历者逝去而即将被掩埋的历史,并发挥出我们专业所长,用镜头和文字去记录它们,让历史能够永久地被铭记。

(作者:杨瑛)

(拍摄:邓纯榕)

广大与中兰村共进步、同发展

7月24日早晨,由林副书记带队前往中兰村,中兰村离市区有一个多小时路程。道路曲折,多坑洼,在前去的路上就可以看出中兰村的人民生活状况并不好。到达中兰村后,副书记带领我们与村干部会面,村干部向我们介绍村里的情况。据了解,村内无一所学校,村里目前因上学或外出打工只剩下500多人,这些村民被戏称为“三六九人群”,即小孩、妇女和老人。

会后,副书记带队走访贫困户,我随郭秦老师采访了广州大学驻中兰村扶贫干部刘晓亮老师。据了解,广州大学近两年帮助中兰村颇多,如为中兰村扩宽道路、鼓励农民种植南瓜等。郭秦老师也建议可以因地制宜种植一些高品质有机农作物,以此提升农民的收入,刘晓亮老师对此表示赞同。

现在贫困地区的年轻人都在努力走出去,回村发展的人很少。尽管大势如此,刘晓亮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却是,“我就想用我所学为家乡出份力而已”。这种难能可贵的情怀让我感触颇深。同时他的智慧也是让人钦佩不已的,如他所言“扶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修路是最重要的”,交通设施的建设让中兰存的脱贫之路也越走越顺畅了。

寻访红军足迹,亲历革命历程

7月24日下午,我被调到中兰村红色文化专题组协助拍摄。当天下午采访了村里的一位百岁老人,从中了解了三河坝战役的相关信息。三河坝战役的事发地就是在中兰村的大山上。

25日早晨六点,我们出发前往中兰村,跟随村主任上山求证。上山的路途艰难,爬到山顶已经是大汗淋漓。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七颗子弹,并证实了三河坝战役的具体作战位置。

26日下午我们一行来到三河坝战役纪念馆,馆外赫然写着大字——“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提醒着我们此次战役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就在最后整理所有拍摄材料过程中,我仿佛一步步重走了中兰村红色历史的足迹。山间挖出的一枚枚子弹壳、老人的一句句言语,都在带领我们去挖掘、探求与见证,三河坝战役中我军攻坚克难、无畏牺牲、热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时间:Jul 29, 2018 01:3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