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网站

当前位置: 学院彩票网站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广传学术午餐会|第十五期回顾 申文迪: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疫情新闻图像的批评话语分析:基于社会行动者表征的考察

【发布日期:2024-10-24】  作者:     点击数: 

10月22日,第十五期“广传学术午餐会”在文逸楼608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午餐会邀请了彩票网站 的申文迪老师作题为《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疫情新闻图像的批评话语分析:基于社会行动者表征的考察》的学术分享,讨论新闻视觉叙事的新维度。午餐会由郭建斌教授主持,邹军教授、张爱凤教授、孔令顺教授、刘雪梅教授等在校教师以及学院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到场学习交流。

▲主讲人申文迪老师

在本次分享中,申文迪老师首先探讨了中美两国在疫情期间的新闻图像使用情况。申老师指出,选择新闻图像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图像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能够直观地传达新闻事件的现场感。但图像并非中立,它们背后往往蕴含着制作者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因此,申老师挑选了新华社和美联社在Instagram上发布的疫情相关新闻图像,采用归纳式的研究方法,对图像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编码。这些图像被分为人物、场景和事物三大类别,并对人物图像进行了更深入的二级编码,细分为医护工作者、患者、政府官员、普通民众、专家及其他角色,以深入分析不同社会行动者在新闻图像中的呈现方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新闻图像中社会行动者的表征、两国新闻机构的视觉表达手法、视觉策略及其背后的动因。在全球性的疫情大流行背景下,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和社会动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新闻图像作为新闻报道中的核心视觉元素,其背后的叙事策略和文化差异,对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生产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通过对这些图像的深入考察,申文迪老师发现在议程设置上,新华社和美联社呈现出了不同的叙事重点。新华社的叙事倾向于积极正面,强调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而美联社的叙事则更偏向于灾难叙事,强调事件的破坏性和悲剧性。此外,申老师还分析了中美两国在新闻图像中呈现出的社会行动者及其视觉表达方式存在的差异。比如在患者形象的呈现上,新华社倾向于集体化叙事,强调积极面;美联社则更注重个人化叙事,通过突出个别患者的故事来表达关注和同情。申老师认为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中美两国在全球舞台上如何通过新闻图像塑造公众的集体记忆,还体现了不同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对新闻图像生产的影响。通过申老师的分析,我们可以一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叙事策略和视觉呈现的差异,并更加深刻认识到在全球化的传播环境中,新闻图像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文化交流和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载体

在讲座的讨论环节中,与会者积极发表见解。郭建斌教授首先指出研究是基于社会行动者的表征之下,但从行动者的角度看或是从数据的角度看中美两国的报道差异不大;再者,从理论层面出发进行考量,研究的经验材料和结论不太匹配,建议可以从图像的角度上进行些许调整。曹锐老师则认为研究除了关注图语关系,还可以将视角聚焦于图图关系,除此之外还建议可以将新闻图片拍摄角度、色调和滤镜等图像元素作为编码的类目。姚文苑老师提出了运用过去的旧理论来分析现在的经验材料的适配度问题,以及研究结论部分不够深入等问题。邹军教授则更加关注研究中选取新闻图像的语境问题,在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下,同一图像可能会被不同地解读和赋予不同的意义。因此,在分析新闻图像时,必须考虑到图像传播的语境和受众的接受环境。

▲与会教师参与讨论

本次学术研讨会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新闻图像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视觉语言,它不仅能够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理解和感知事件,且往往携带着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背后的叙事策略和文化差异对于塑造公众记忆和理解世界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得以一窥不同文化背景下新闻叙事的独特性,也为未来的跨文化新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