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第十四期“广传学术午餐会”在文逸楼608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午餐会邀请了彩票网站
的李美慧老师作题为《深度媒介化社会中的数字游民》的学术分享。午餐会由郭建斌教授主持,田秋生教授、邹军教授、曾丽红教授、徐晖明教授等在校教师以及学院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共同到场学习交流。

▲主讲人李美慧老师
李美慧老师关注到“数字游民”这一群体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显著转变,数字游民研究正在逐步塑造成一个充满潜力的新兴学术领域。她首先从三个角度梳理了数字游民的概念:1.从职业内容看。“数字游民”早期脱胎于“数字劳工”但其内涵和囊括的职业远大于“数字劳工”;2.从生活方式看。“旅居”,即打破旅行、工作、生活之间的时空界限;3.从媒介、技术支持上看。“远程办公”是数字游民实践的技术条件之一。数字游民利用数字技术,将工作、休闲和旅行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生活和工作的界限。李老师还提到,疫情加速了数字游民的增长,预计到2035年,全球数字游民人数将超过10亿。数字游民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群体,其出现是对现代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的一次深刻变革。
李老师进一步分享了数字游民研究的现状,并揭示了当下学界对于研究数字游民群体研究的多元面向:其一,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数字游民,如何通过创意共享和零工经济推动社会生产与消费的融合。其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数字游民,从对所有权的消费转向体验消费,构建专业自律的自我形象。其三,作为一种新的工作和社会组织形式的数字游民,探索数字游民如何通过联合办公等新型工作方式,形成自我组织形式。此外,李老师还分享了国内数字游民社区,如大理的706大理、Dali Hub,安吉的DNA数字游民公社,泉州的一号盒子社区等等。数字游民公社不仅是数字游民群体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平台,也是现代社会研究、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数字游民,作为媒介技术进步和生活方式演变的结晶,他们的存在不仅映射了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工作与生活的新融合,而且为探索人类在数字时代的流动性、社会参与和文化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新的理论视角。因此,研究数字游民有助于深化对现代社会流动性、社会网络和全球化影响的认识。
在午餐会的讨论环节,与会者积极发表见解。郭建斌教授指出了数字游民研究的理论局限,并推荐了王明珂的《游牧者的抉择》以拓宽研究视野。曾丽红教授认为研究应聚焦核心问题,建议从媒介文化的视角切入,并与新闻传播学科结合。曹锐老师批判性地分析了数字游民概念,并提出了“数字农民”的本土化思考。徐晖明教授则关注数字游民概念的界定,建议区分旅居办公与在家上网的人群。



▲与会教师参与讨论
本次学术午餐会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结束。李老师对于数字游民现象的分享,不仅拓展了现场听众对数字时代生活方式变革的认知边界,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对于数字游民社群在社会融合、经济发展中的潜在作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