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网站

当前位置: 学院彩票网站 > 学术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广传学术午餐会|第八期回顾 朱雅婧:“从环境传播到气候传播:公众参与的困境与机遇

【发布日期:2024-04-07】  作者:     点击数: 

4月3日中午,广传学术午餐会第八次活动于文逸楼608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主讲嘉宾是彩票网站 的朱雅婧博士,她为我们带来了有关气候传播中的公众参与的学术分享。午餐会由郭建斌教授主持,田秋生教授、邹军教授、张杰教授等在校教师以及暨南大学马立明副教授出席此次午餐会。活动也吸引了院内外硕博研究生、本科生到场学习交流。

▲朱雅婧博士

环境传播是朱雅婧老师从博士期间就一直关注的领域,近期主要希望从新媒体技术、智能技术的角度实现对公众参与困境的突破。环境问题从20世纪30—60年代在公民意识中觉醒,“环境传播”也因此受到学界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80年代后,环境问题逐渐从单纯的科学问题过渡到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复杂政治议题。朱老师认为,正如贝克将风险与全球化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风险社会”的概念,环境问题就是典型的风险全球化问题。而“气候风险”由于其形成机制复杂、结果的不可逆以及人为因素的参与,被认为是世界面临的头号长期威胁。

从环境传播的视角出发,气候传播也面临各类困境。气候风险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科学问题,往往公众难以理解。同时,无论是西方一些极端环境保护组织还是知名的瑞典“环保少女”,都向我们展示了公众参与过程中的极端化表达。这使得环保议题不再聚焦在环保诉求上,而遭受各类污名化。并且,专业媒体机构在其中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媒体在叙述灾难事件时倾向于通过宏大的叙事框架将报道落在“大团圆”的结局上,这不仅掩盖了灾难中个体视角的“身边危机”与“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缺少了对气候灾害负面影响的持续性反思

基于公众参与复杂环境议题讨论的种种困境,朱老师分享了她的研究发现和新的思考。近年来,沙尘天气在我国卷土重来,相关词条频繁登陆社交媒体热搜榜。因此,朱老师建立了人们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感知”到“风险认知”的模型框架,并强调了原本在哈贝马斯的公共讨论中被忽视的“情感因素”在公共协商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提取热搜榜词条中的关键词并建立语义网络,朱老师发现(1)社交媒体热搜榜建构了基于共情的风险感知场域;(2)个体叙事建构了城市基础设施“问题呈现”议题的共商情境;(3)个体叙事对于促进环境保护行为采纳尚缺乏深层讨论。基于以上的结论,朱老师提出了进一步思考:智能基础设施是否在构建新的场域?这一新的场域正在通过新的“现代社会的想象”创造怎样新的惯习?

朱老师的研究从环境传播出发,落脚到现代社会的公共讨论的重要话题,引发了在座老师基于不同视角的讨论。郭建斌教授首先从自己的田野调查经历出发,谈及了山民刀耕火种的传统环境理念与现代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矛盾冲突,认为环境传播在这样的民间与官方话语相互交流的空间中有很多问题可以研究。暨南大学的马立明副教授也曾经研究过“气候政治”的相关内容,他提出气候传播缺少“元话语”可能是目前公众讨论难以凝聚共识的核心问题,如果不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后续可能会产生更多争执与极化。学院学工办的王子健老师关注到不同国家和区域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面对环境问题时会有不一样的取舍,因此环境传播的问题可能还是要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话题结合起来讨论。

▲郭建斌教授

▲马立明副教授

▲王子健老师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面对太阳即将毁灭的生存危机,各个国家终于联合起来开始讨论如何拯救人类。现实中的我们面对环境问题,难道也要等到危急存亡之秋才能达成共识吗?环境传播便是传播学者对此问题做出的关照,人们如何参与到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讨论中,如何认知到各种已然存在的环境风险,如何才能形成对环境问题的全球共识……这些问题都是采取全球性行动的前提和基础。